翻譯不是一種語言中的詞語和語句結構到另一種語言的詞語和語句結構的簡單轉換,也不是在另一種語言中尋找與一種語言中對等的詞語和語句結構然后將其串接成句的過程。在英漢翻譯中,如果把眼光盯著原文的詞語和語句結構這些屬于語言層次的東西,結果翻譯出來的只是一種文字層次的轉換,徒具其形,原文的內容和意義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表達。換句話說,翻譯的基本單位應該是語篇,而不是詞語結構。
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家的觀點,語言的實際使用單位是語篇這樣的言語單位,而不是詞語結構這樣的語法單位。實際使用的語篇有可能是一個句子、一個句段、一個句群,也有可能是一個詞語。翻譯作為語言交際的一種形式,其實質是用一種語言的語篇材料代替另一種語言與其意義對等的語篇材料。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和意義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
目前翻譯界普遍接受的,也是作為一般翻譯學習者必須努力掌握的標準,簡而言之是兩條:忠實(Faithfulness) 和流暢(Smoothness)。
[例] .For Nat Nakasa the pledge he was required to sign - to leave his country and never return proved too much; he committed suicide in New York.
(X)納特●納卡薩不得不發誓離開祖國,不管情況如何永不返家,并自殺于紐約。
[譯文]對納特●納卡薩來說,要他簽字保證離開祖國永不返回是難以接受的:他在紐約自殺了。
現代西方著名翻譯理論家EugeneA.Nida在其理論著述中經常談到讀者反響的問題。
他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同時必須把這種反應與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進行對比,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
除了忠實和流暢這兩項基本標準之外,好的譯文還必須保持原文的風格,包括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等。
文藝作品的翻譯尤其要求這樣做。譯者不能破壞或改變原文的風格,不能以譯者的風格代替原作的風格。
[例]Nothing out of its place is good, nothing in its place is bad.
( X )身外之物無一是善,身內之物無一是惡。
[譯文] .凡事不當無一是好,凡事得當無一是壞。
[例]Happiness is like manna, it is to be gathered and enjoyed every day.
( X )幸福似甘露,日日可享用。
[譯文]幸福猶如甘露, 要天天采集才能日日享用。
忠實原文是指譯文與原文實質內容.上的一致,而不是形式上的一致。
譯者由于對原文理解不深,不能透過原文的形式掌握其實質內容,僅見其形,未見其神,這樣譯出的文字形式上似乎與原文一致了,但與原文的意思卻相去甚遠。
這便是犯了翻譯上的形式主義。但是靈活出了格,過分強調譯文的流暢,而不受原文意思的約束,搞了獨立性,在原文的思想內容之外隨意添枝加葉,這種譯法稱之為自由主義。